
天氣濕熱,別讓腸道菌叢也悶壞了
每到夏季或在熱帶旅遊時,總覺得腸胃變得比較敏感,甚至容易拉肚子或食慾不振嗎?這可能不只是飲食改變,更可能與你體內的「腸道菌叢」有關!
腸道不是一條單純的消化管器官,它其實是個微型生態系,住著數以兆計的好菌和壞菌,他們就是所謂的腸道菌叢。這些菌叢不但幫助我們消化,還調節免疫、代謝、情緒……可以說是人體的隱形健康指揮中心。而最近的研究發現,天氣熱、濕度高,竟然會悄悄改變這些菌叢的組成和功能,甚至影響到情緒、代謝。
濕熱環境如何影響腸道菌?
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(如台北的夏天),人體會面臨一連串的環境壓力,這些壓力會間接或直接改變腸道菌的生態平衡:
- 熱壓力與脫水: 身體為了散熱,會把血液從腸道拉到皮膚表面,導致消化功能減弱。同時如果水分攝取不足,也會讓腸道蠕動變慢,菌叢環境變得不穩定。
- 食慾變差、飲食變化: 天氣熱時,我們通常會食慾下降,攝取的蔬菜和纖維也會變少,這會讓原本仰賴膳食纖維的有益菌(例如乳酸菌)數量減少,導致好菌不夠、壞菌滋生。
- 外部菌接觸機會變多: 潮濕環境下,食物和飲水更容易滋生細菌。若不注意食品衛生,可能攝入致病菌,進一步打亂腸道菌叢的平衡。
- 腸道屏障功能受損: 濕熱環境使腸道黏膜變薄、絨毛結構受損,造成腸道通透性升高,毒素更容易進入體內(就是俗稱的腸漏),甚至引起發炎。
- 腸道菌群功能(代謝產物)改變:
- 能產生 SCFAs(短鏈脂肪酸,能調節免疫功能、影響代謝與全身健康)菌種減少,導致 SCFAs 產量明顯下降,可能進一步削弱腸道對抗發炎的能力。
- 高溫濕環境導致與代謝有關的腸泌素 GLP-1 減少,影響血糖穩定與食慾控制。
如何在濕熱環境下保護腸道菌?
- 補充足夠水分: 水分不足會讓壞菌有機可乘,腸道蠕動也會變慢,因此補水是最重要的,必要時(大量流汗後)也要補充電解質。
- 吃進足夠纖維: 青菜、水果、全穀類、豆類都是益生質,能餵養好菌,維持腸道多樣性。
- 補充益生菌: 像是優格、泡菜、康普茶等發酵食品,在大熱天不失為清爽又養菌的選擇。
- 注意飲食衛生: 高溫容易讓食物變質,因此要避免食用室溫下放置過久的食物,並保持冰箱與飲水乾淨。
- 放慢生活節奏: 高溫本身就是一種壓力,適度休息、減壓,也有助於維持腸道菌叢的穩定,並且避免壓力加劇腸道菌叢的失衡。
小結
濕熱的氣候不只影響心情與體感,還可能讓你的腸道菌叢「悶壞了」!好菌減少、壞菌增多,再加上發炎與消化功能下降,不只是腸胃不舒服,還可能影響血糖、代謝甚至情緒。(下次被說脾氣暴躁就怪給失衡的腸道菌)
除了出門帶小電風扇、撐陽傘之外,注意日常飲食、補水與生活節奏,適當補充益生菌,也能幫助自己免於濕熱的不舒服感唷!
參考資料
- Chen, S., Hu, Z., Tang, J. et al. High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he environment disrupt bile acid metabolism, the gut microbiome, and GLP-1 secretion in mice. Commun Biol 7, 465 (2024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2003-024-06158-w
- Wu Y, Feng X, Li M, et al. Gut microbiota associated with appetite suppression in high-temperature and high-humidity environments. EBioMedicine. 2024;99:104918. doi:10.1016/j.ebiom.2023.104918
- Weng H, Deng L, Wang T, et al. Humid heat environment causes anxiety-like disorder via impairing gut microbiota and bile acid metabolism in mice. Nat Commun. 2024;15(1):5697. Published 2024 Jul 7. doi:10.1038/s41467-024-49972-w
- Sato K, Hara-Chikuma M, Yasui M, Inoue J, Kim YG. Sufficient water intake maintains the gut microbiota and immune homeostasis and promotes pathogen elimination. iScience. 2024;27(6):109903. Published 2024 May 3. doi:10.1016/j.isci.2024.109903